<
g55m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自古红楼出才子 > 第737章 后世锦衣卫的前身:皇城司(第一更)
    第737章

    “小的原本就是环州人士,而我的一家老小,都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死在了西夏贼军之手,如今小的不过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当初入伍,为的就是能够多杀几个西夏狗为我家人报仇血恨。”

    “而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小的又岂会放过?还请王经略收留小的……”越说,语气里边就有着越多压抑不住的激愤的中年人卟嗵一下子拜倒在地。

    留下来的这十二名勇士的际遇都大同小异,都是与那西夏之间有着刻骨的深仇。

    王洋听罢诸人之言,最终上前将这十二人一一搀扶而起,朝着他们温言抚慰道。“你们的决心,本官已经看到了,但本官有言在先,所以,你们还是先各自回营,好好的想一想,等到两日之后,若是你们的意志仍旧如此坚决,那本官自然会接纳你们进入情报馆。”

    等到这十二人缓步离开了营帐之后,折可适这才朝着王洋略带不满地道。“既然弟兄们愿意,你干嘛还让他们回去再考虑,难道你就没看出来他们的决心吗?”

    “若是两日之后,他们没有出现在我的面前,那就代表着他们的意志不够坚决,这样的人,我又何必强留,还不如继续让他们在军中继续杀敌建功立业。”王洋笑着解释道。

    “你说的也是,反正也不差这两天,不过贤弟,之前你所说的那些东西,愚兄也仔细的想过了,似乎问题不在我大宋的细作身上,而是……”说到了这,折可适似乎想到了什么,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有些郁闷地叹息了一声。

    “兄台的想法,小弟也是知晓的,问题的确不再我大宋那些辛苦而又危险的细作身上。这就是为何小弟我向陛下请奏,在这三州之地,单独设立一个情报馆的原因。”王洋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解释道。

    大宋也不是没有细作,但是之前的细作所能够获得的情报,却经常未能够引起上峰的重视,毕竟大宋的情报系统只是兵部下属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机构,而大宋的军事最高机构则是枢密院。

    那么一个不起眼的小机构,哪怕是给大宋的兵部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但是,有用吗?

    上面的大佬们成天忙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对于这些情报工作根本就不上心,除非是发现了敌国的大规模军事调动,这样很有可能会对大宋造成不利的情况下,这类的情报才会被递送到兵部侍郎的手中。

    再由兵部侍郎呈至枢密院,交由枢密院研究决断。但是,许许多多看似普普通通,但实际上极有价值的军事和政治情报,往往都因为那些散漫的上司的不专业,而导致了这些情报被埋没在旧纸堆中。

    而王洋有鉴于大宋陕西路的绥德城之破,狠狠地吐槽了一把现如今大宋情报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说实话,赵煦在看到了王洋的吐槽之后,就曾经下令,着人前往兵部查验,果然,还真找到了一些相关于西夏大军异动的消息,只可惜,却都没有引起上面的重视,被埋没在那些尘封的纸堆中。

    这也是为什么,赵煦会同意王洋,许其在这三州之地建设一间情报馆的原因,并且还着令职方司派出数名得力骨干前往盐州,帮助王洋构建,另外,赵煦还很大方的表示,若是再有西夏的军报,那么,兵部会专门复制一份,交由盐州的情报馆自己审阅。

    之前,赵煦倒是曾经有念头,想要着令皇城司单独成立一个情报部门,直接对其负责,王大官人听闻了赵煦的想法之后,很是开心,自己又成功的劝说了赵煦这位少年天子一把。

    不过后来王洋一打听,这才从苏东坡的口中得知,这所谓皇城司到底是什么鬼。可把这位来自未来的优秀青年才俊震惊得难以自己。

    这才知道,原来皇城司不是王洋所想象中的是什么普通的政治机构,它就是直属于大宋皇家的特务机构,而这种特务机构的原创想法并非来自于宋朝,而是最早起源于三国之时。

    而在三国之时,曹操设置了“校事”,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务机构,据《三国志》载,建安元年,曹操官拜司空,建安三年他回到了许昌开始设置军司祭酒(司空的僚属)一职,这也是曹操置官之始。

    之后的曹操,开始了一系列加空汉帝以及汉臣的动作,这其中,最能够彰显他权倾朝野的,便是“校事”机构的设立。第一任校事的头目是卢洪与赵达,别看他们在历史上名声不显。

    但是就从当时曹操的统治势力范围之内所流传的谚语便能够看出他们的凶狠: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而皇城司就是过去校事机构的延续,亦是未来锦衣卫的雏形。

    皇城司前身系武德司。武德司起于五代,其名称出现可上溯至五代后唐:“武德使史彦琼者,以伶官得幸,帝待之以腹心之任,都府之中,威福自我,正言以下,皆胁肩低首,曲事不暇…”;

    至后汉隐帝诛杀权臣,“乾祐末,隐帝用武德使李业等谋,诛大臣杨弅等…”武德使为皇帝爪牙,权柄甚重,牵制“宿卫诸将”和枢密院。

    宋承后周,太祖幕府旧僚王仁赡授武德使。王仁瞻之后,武德使先后由刘知信和王继恩出任,皆“戚里致贵,尤被亲任,中外践历,最为旧故”。时人称“太祖采听明远,每边阃之事,纤悉必知”,多赖武德司刺探之功。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十一月十日,改武德司为皇城司。

    不过这个皇城司,一直以来都只是打探大宋朝野内部的情报,并没有向大宋境外拓展其情报业务的意思。

    皇城司“依祖宗法,不隶台察”,又“旧制,三衙管军,未尝内宿”,“殿前一司虽统摄诸班禁卫,而皇城一司亦判然不相关,亦汉南北军相统之意也”,也就是说这皇城司不受三衙辖制,乃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

    皇城司亲从官数千人,乃命武臣二员同两都知主之,而殿前复不预,至政和五年,皇城司共辖亲从官五指挥(番号:上一指挥、上二指挥、上三指挥、上四指挥、上五指挥)约三千人;亲事官六指挥(番号:下一指挥、下二指挥、下三指挥、下四指挥、下五指挥,及外三指挥、黄院子、皂院子)约五千人;入内院子五百人;快行、长行各一百;司圊三人;曹司三十人。

    这样的规模,都要有近万之数,如此大规模的特务机构,居然只是用来盯着国内,已然丝毫不逊色于后世明朝时间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了。

    历史果然又狠狠的给王洋王巫山上了一堂历史课,不过,苏大学士倒是对于王洋的误打误撞表示了极高的赞喻。

    认为王洋此举,等于是将皇城司过去成日老盯着国内的目光转移视线,而且以皇城司干了百多年特务机构的水准,至少其在情报水平方面,的确要远远的高于大宋后部下属的那个不起眼的情报机构。

    #####

    两天的时间并不长,王洋借着这两天的功夫,仔细地视查了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三万人在一片工地上劳作,哪怕是在大搞基础建设的二十一世纪,这样的大场面也是极难得见到的。

    王洋不得不庆幸自己的选址,这里依山傍水,城池坐落在此,又有河畔山脉的阻拦,不容易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

    而且有了活水,还能够构建出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另外,有了河水,也能够保证城内的人们的生活用水。以及新盐州北面和南面的平缓地带的生产用水。

    每天所生产的红砖超过了十二万块,即便如此,仍旧不能满足需求,另外,还需要生产大量的直径达到两尺的陶管,以作为下水沟渠,另外,城内已经规划好的道路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

    此刻,王洋正拿着自己亲笔绘下的那张新盐州的平面图对照着,游走在那满是正在大搞建设的厢兵队伍当中。

    之前出售棉田换来的大量的物资与工具在这里可是派上了极大的用处,不然,单单是想要收集这些工具,就不知道需要耗费多少的时间与精力。

    这让王大老爷越发地佩服起自己的聪明才智起来。王洋所要打造的这座新盐州,不仅仅是着眼于现在,更将会着眼于未来。

    城市中的主要干道的宽度都超过了正在各州城之间正在相互联通的水泥直道的宽度。另外在道路的中央位置将会以行道树以及砖石护栏间隔,以保证道路行驶的通畅。